期刊信息
 

刊名: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
主管: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ISSN:2096-0646
CN:10-1346/R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877
期刊分类:临床医学
期刊热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腔内治疗,血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血管,外科杂志,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主动脉夹层,并发症,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磁共振图像融合技术评估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2)

来源: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14: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1 术前磁共振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情况与手术观察结果的对比(n)术中所见术前磁共振合计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 岩静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多根血管压迫

表1 术前磁共振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情况与手术观察结果的对比(n)术中所见术前磁共振合计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 岩静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多根血管压迫无血管压迫小脑上动脉 26 1 0 0 0 0 0 27小脑前下动脉 0 9 0 0 0 0 0 9岩静脉 0 0 3 0 0 0 0 3椎动脉 0 0 0 1 0 0 0 1基底动脉 0 0 0 0 1 0 0 1多根血管压迫 3 0 0 0 0 4 0 7无血管压迫 0 0 0 0 0 0 4 4合计 29 10 3 1 1 4 4 52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年龄在48~59岁[2],本组病例平均(54.)岁。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触电样、刀割样和撕裂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可伴有患侧流泪或面部抽搐等症状。按照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三叉神经脑池段长期受血管压迫后引起神经脱髓鞘改变,裸露的神经纤维相互靠近形成“短路”,自发的和异位的神经冲动通过假突触传递产生放大效应而产生疼痛感觉[3]。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是指由肿瘤、炎症、外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疼痛症状。

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前磁共振检查既可以排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或其他颅内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也有助于明确三叉神经脑池段与邻近小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并判断责任血管的来源。

3D-TOF-MRA序列利用流入增强效应使得静态组织呈低信号,快速流动的血液呈高信号。所以在3D-TOF-MRA序列中,流速较快的动脉呈现出高信号,脑脊液呈低信号,而脑组织及颅神经则为中等信号。因此该序列对于动脉的走形及变异情况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尤其是通过VR重建以后更有助于追踪局部小动脉的起源,但缺点是对背景组织的抑制效果比较差,对于颅神经的形态、血流速度较慢的小动脉及静脉的显示效果不佳[4]。3D-FIESTA-C是改进型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该序列对于T2/T1对比大的组织显示良好,能够突出脑脊液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对比,且能去除磁化率导致的相位飘移产生的伪影[5]。因此该序列图像上,脑脊液呈明显高信号,三叉神经以及邻近的小血管呈明显低信号,对于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形态以及小血管的显示要优于3D-TOF-MRA。但其缺点是当小血管走形迂曲且与三叉神经脑池段或其他组织紧贴时,因两者均为低信号而分辨能力较差,且对于小动脉与静脉的区分也较为困难[6]。因此,联合以上两个序列判断,在3D-TOF-MRA序列显示为高信号的考虑流速较快的动脉,3D-TOF-MRA及3D-FIESTA-C序列中显示低信号的考虑为静脉或血流缓慢的小动脉分支。通过图像融合技术将VR重建后的3D-TOF-MRA图像与横轴位的3D-FIESTA-C图像融合之后,可以在一副图像中同时体现两个序列的信息,并且可以多角度旋转观察小血管的性质及其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判断责任血管的来源。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最常见的为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岩静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等,也可发生多根血管压迫,本组病例中约51.9%(27/52)的患者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约13.5%(7/52)的患者存在多根责任血管复合压迫,与文献报道相近[5,7]。对比术中所见,3D-TOF-MRA联合3D-FIESTA-C序列并图像融合技术对于单根责任血管的判断符合较好,但对于多根血管复合压迫尤其是有岩静脉及其属支参与的病例符合率较低。分析其原因,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多根血管复合压迫的患者往往存在桥小脑角区血管开口及走形的变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岩静脉及其属支形态纤细且在常规磁共振序列中均显示为低信号给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研究者认为可以联合采用增强扫描序列来提高对静脉的显示率进而提高诊断符合率[8]。

有文献报道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与单侧椎动脉优势及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有关[9-11],单侧椎动脉优势的存在使得基底动脉更容易偏离中线,发自于椎基底动脉的各级分支动脉的走形也更容易发生改变,增加了小血管与三叉神经的接触、压迫机会,同时这还会增加椎基底动脉与其分支动脉复合压迫的可能[12],本组病例中观察到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1例,另有11例患者存在单侧椎动脉优势,其中有3例患者为多根责任血管复合压迫,分别为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另外,本组病例中还发现有7.7%(4/52)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并不存在明确的责任血管,而非症状侧出现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情况占13.5%(7/52),与部分尸体标本的观察结果相近[10,12],提示微血管神经压迫可能不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唯一致病因素,部分研究者认为三叉神经受小血管持续压迫的慢性刺激进而引起痛觉中枢感知和调节的异常也在疼痛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3,13]。

文章来源:《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xgyqnxgwkzz.cn/qikandaodu/2021/0715/698.html

上一篇: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
下一篇:全程血栓防控干预体系在血管外科围手术期静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投稿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版面费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