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
主管: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ISSN:2096-0646
CN:10-1346/R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877
期刊分类:临床医学
期刊热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腔内治疗,血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血管,外科杂志,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主动脉夹层,并发症,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仿血管仿肾脏人工肝脏有多少福音生物医学工程(5)

来源: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07: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 除了显微CT,学院里还有一台“镇院之宝”——高通量DNA测序仪。基因测序技术被看作自疫苗问世以来疾病预防最重要的科技突

【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

除了显微CT,学院里还有一台“镇院之宝”——高通量DNA测序仪。基因测序技术被看作自疫苗问世以来疾病预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减少出生缺陷,还可以实现对疾病预测、预防、预警以及个体化诊疗。

徐春祥教授向我们介绍道,基因测序分析仪,是学院从科学基础研究到技术实现的最好体现。学院研发出来的仪器,如今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运行。以这个机器为基础,研究团队参与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基因序列分析。现在,他们主要在做第三代的单分子测序技术,“美国不少大学都在用我们开发的平台做基因的预测。”

【移动医疗】

东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科研不仅遍及普通医院的医疗,就连航天领域也有“涉足”。天宫一号中测量宇航员尿液的便携式传感器,便是学院的科研团队做的。这个便携式传感器可以通过生物芯片监控宇航员尿液中的三硝基苯胺含量,监测他们在宇宙中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再由天宫一号传回地面,为航天实验提供了直观又准确的参考数据。周老师笑道:“说白了,医学电子就是做仪器,把方法变成实体。”将科研成功转化成实体设备是产学研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医学电子学是“必经之路”,移动医疗就是“终极理想”。

学院里还有位年轻教师,正计划制作一台采集生物医学信息的小型便携式仪器——能在专家不在场的环境下(如家中)得到较为准确的生物医学数据。采集完数据后,还可通过网络联系到具体的医生专家系统。“如果测出的血压、心跳、脉搏,甚至血糖、尿液信号不正常,这台仪器就会报警,医生和专家系统也同时能够得知,并提出干预方案。”周老师告诉我们,目前全球都在加紧研究这类仪器,国家也在积极倡导,东大已将此列入进一步建设“双一流”的规划之中。

培养,非“用”

为培养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有着超前的培养理念。从之前本科生毕业时仅可获工学学位,到后来可获医工双学位,再到目前学院实行的国内该专业唯一的七年一贯制培养方式,学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非常重视基础课程,物理、化学、计算机、电子等科目自然不必说,每位同学还必须学习“传说中”最难的数学——工科数字分析。与此同时,学院还“两手抓”,鼓励学生尽早开展学科研究。“从大二开始,学校和学院都会设立科研项目,鼓励同学们根据自身方向和兴趣选择,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老师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培养”而不是“用”的思路,注重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尽可能不依赖老师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实验,但只会告诉你基本步骤,至于每次加多少毫升,先后加什么等具体内容,就要你自己来设计。”周老师强调,让学生知道“我该怎么做”,是学院最注重培养的能力,贯穿在学生学习、科研、毕设等各方面。

周老师以霍梦科同学为例:“他的研究首先要把骨模型抽象成物理理论,然后变成数学问题,再用一个完整严谨的数学模型去表述机理和设计方案,接着做实验、分析结果,再反馈结论是否正确。整个过程中涉及的理论、实验设计和具体制作,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研究一定是做不下去的。”霍同学说:“目前,我做的是将CT中采集骨数据的图像进行提取分析,然后做出诊断及术后分析。如老师所说,整个模型就是在不断实验、不断修改、不断更正之前的猜想中成型的。研究问题首先提出的是猜想,这个是最主要的,接着还要反复设计实验模拟验证。现在,我已经有了整个模型框架以及大概推导的公式。”

王洁同学介绍道:“我主要的工作是细胞的三维培养,弄清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条件,让它在体外长成和体内一样的立体形态。理论上的匹配条件不难,但这其中的具体操作非常复杂,尤其是环境因素不易控制,我只能努力钻研和探索,想想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它们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人体器官,而不是一味求助导师。”

具备了初步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后,学院鼓励学生在学科的前沿研究中发挥作用。如今已成为教授的杨芳开展“气泡大业”便是其中典型。她通过一种纳米颗粒的聚合物微气泡造影剂,实现了超声诊断和磁共振成像双重显影的增强效果,再通过对二者图像的联合分析,获取更多相关的结构和功能信息,以达到对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对于这种创新方法,周老师充满赞赏:“虽然这种方法目前还未应用于临床,但今后可以将它用于精准医疗,从新角度观察癌症病状。”

文章来源:《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xgyqnxgwkzz.cn/qikandaodu/2021/0508/658.html

上一篇: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资料管理与随访软件的开发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投稿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版面费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